“好的鼻烟粉末干燥细腻,只会附着在鼻腔,不会进入呼吸道,能达到提神醒脑、通鼻明目的作用。”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喜面鼻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昱告诉记者,当代鼻烟分含烟草型与非烟草型两种,他家世代传承的就是非烟草型鼻烟。
7月30日,王昱正在工作室内进行选材,为制作鼻烟做准备。 郝学娟 摄
鼻烟是由发酵烟叶粉末调香而成,以鼻吸用的无烟烟草制品,明朝万历年间由意大利传入中国,经过数百年的改良发展,逐渐演变出非烟草型鼻烟,在明清时期多为皇室贵族所用。当今世界鼻烟有1000多种,主要风味有烟草、薄荷、干果、麝香、龙涎香等。中国清代将鼻烟风味类型总结为酸、膻、豆、糊、甜五种。
王昱家族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制作鼻烟,到他已经是第六代。7月30日,记者在王昱的工作室内看到,工作室桌案上整齐摆放着薄荷叶、苍耳、丁香等中药材,一个个装着陈化10年以上鼻烟的密封罐整整齐齐地摆在桌案旁,王昱正一边将混合好的鼻烟原料揉碎,一边挑拣影响味道的叶梗根茎。
选材、揉碎、捣烂、混合、发酵、加料、封缸、陈化……王昱介绍说,鼻烟制作工艺繁琐复杂,制作周期要三四年以上,从选材开始就影响了鼻烟的质量。“好料才能出好烟。以用料较多的薄荷叶来说,隔年的薄荷叶薄荷油和香气的含量最多,苍耳子要用炒熟的,枣花香型的鼻烟要用枣花和熟透落地的枣一起熏……封缸后还要陈化至少3年,才能充分混合各种药材的味道。”
由于家学渊源,王昱从小接触手工鼻烟。小时候,看爷爷碾磨原料、制作鼻烟是他的一项童年乐趣。20多岁时,王昱正式开始制烟。尽管有祖传的“方子”,但制作工艺稍有不慎,鼻烟的味道就出现偏差。封缸时不够严密,整缸烟都可能“前功尽弃”。“方子就像是一把开门的钥匙,开始的时候按照方子一步步来。后来摸透了每种药材的特点和作用,就可以做一些调整和创新。”
如今王昱进行手工制烟已经30余年,双手因为常年揉药制烟也变得粗糙,掌心被“染”得发黄。在他看来,只有用手制烟才能精细地掌握“火候”,把控好鼻烟的质量。“手工制作限制了产量,我一年最多也就做400斤左右,虽然不多但可以保证原汁原味的传统鼻烟品质。”
如今,在山东、甘肃等中国各地旅游市场都可以见到王昱所做的喜面鼻烟。然而制烟伊始,了解鼻烟的人并不多。“一开始只在工艺美术和戏曲演员的小圈子内传播,后来随着传统手艺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销路也慢慢扩大。”王昱说,他还曾拜师学艺鼻烟壶内画,借助认知度更高的鼻烟壶让更多人了解鼻烟。
此外,王昱还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收徒等方式进行鼻烟文化的推广。目前,他已经收了5名徒弟,希望将自己的手艺继续传承下去。(郝学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