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看点 > 正文

为什么总在安徽泄洪?安徽是全国默认的泄洪区?

2020-07-22 08:27:58    来源:百科知识全知道    

大家可能不知道,安徽省还真有一座大城市是被洪水完全淹没的,那就是清代安徽省的泗州城。

图中红色区域为清代安徽省泗州的辖区,地跨今安徽和江苏两省。

故事还要从1579年那个夏天说起……

明朝万历七年(1579),著名水利专家潘季驯采用“筑堤束水,以水冲沙”治理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泥沙大多被冲走。黄河,这个令历代王朝坐立不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温顺了起来。此时的大明,海清河晏,满朝欢喜,潘季驯这个名字,注定会被历史铭记。

“真的很完美吗?不!危险已经到来了!”声音来自大明帝国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位名叫常三省的官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次治黄的弊端。

原来,当时的黄河下游沿着“开封–商丘–徐州–宿迁–淮安”流淌,在今淮安市区注入淮河,并汇入黄海,史称“夺淮入海”。潘季驯在淮安附近修筑高家堰来“筑堤束水”,堤坝内部,黄河被“约束”住了;堤坝外部,淮河中游以及淮河所流经的洪泽湖的水却被“堵住”了,长此以往,洪泽湖必越积越大,危及沿岸城市。

常三省出生在南直隶凤阳府泗州(今江苏盱眙北,清代至1955年以前,隶属于安徽省),泗州城就在淮河北岸、洪泽湖西侧。潘季驯的工程瞒得过其他人,但瞒不过这位泗州土著。

为保护家乡,常三省上书明神宗,内容直指高家堰工程的弊端:

泗城内原有城中城,南门不守,而外水入,两水交攻,暑雨且甚,遂致毁城。内水深数尺,街巷舟筏通行,房舍倾颓。军民转徙,其艰难困苦,不可殚述。——乾隆《泗州志》卷10乡贤

“皇上呐!就是因为那个烂怂高家堰,现在的泗州城内都能划船了!呜呜呜~”

潘季驯当然也很委屈,他也知道高家堰的弊端,但是没办法。当时的淮安,是运河、黄河、淮河这三条河流的交汇处,这三条河都关乎国家命脉,也正因为此,后来的清朝在淮安设立了“漕运总督”(管运河)和“河道总督”(管黄河)。有的省份,一个省可能都没有一个总督,而淮安一座城市,竟然拥有两位封疆大吏,可见其地位之重。如果把大明帝国比作一个人,那么,淮安一带“血管交织、神经系统密布”,做手术必定慎之又慎,万一失手,患者很有可能就残疾了。

明朝的赋税大多来自江南,京杭大运河自然是朝廷获取粮食和赋税的“黄金水道”。黄河下游和淮河中游又经常泛滥,弄不好又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0版,秦朝和元朝的教训就摆在眼前。于是,一道棘手的问题摆在明神宗面前:“如果黄河、淮河、运河这三个人同时掉水里,你先救谁?”

事实上,朝廷并没有采用常三省的提议,甚至潘季驯还弹劾了他。最后,直至清军入关,高家堰也没有被拆掉。

高家堰筑成后,泗州城常被水患所困,饱受洪水折磨,城中常年有积水内涝。直到清朝康熙十九年,泗州城彻底淹没于水中。

康熙十二年:广文官署庭除,皆成涟漪,非浮杠不能往来。——康熙《泗州通志》卷15康熙十九年:文武衙门、仓库沉没水中。——乾隆《泗州志》卷2

南京大学的马俊亚教授著有《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一书,在历史地理学、灾荒史等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在该书中,他研究指出,明清两代,明知道高家堰的负面影响,明知道泗州城可能会被淹没,但最终没有拆毁,是有原因的:

1.明代:保护明祖陵与京杭大运河

明代,祭祀朱元璋先祖的“明祖陵”就在泗州城北部6公里处。开国皇帝祖先的陵寝,自然不敢怠慢。

在治水实践中,明臣均奉行这一原则,战战兢兢、认真周到、不遗余力地营建维护明祖陵这一政治工程,而对于百万百姓生命财产、生产生活相关的工程,却常常忽略不管。

京杭大运河关乎大明王朝的财政税收,如果拆毁高家堰,黄河水必冲入大运河,造成破坏。

常三省所列举的泗州城乡被淹惨状,对于泗州人而言,无疑是生死存亡之事,但与维持京师及北部边境的粮食供应,保障国家的正常秩序这一核心利益相比,是极不相称的,只能属“局部利益”。

2.清代:保护京杭运河,保证税收征收

为了维持运河航道的畅通,每年在漕运开始前和进行时,均要闭闸蓄水,而此时上游淮水支干各河来量极大,无法宣泄,使得整个淮河中游成为滞洪区,只能任其淹没洪泽湖以西的凤阳、泗州、颍州(今安徽阜阳)等地区。

保护京杭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江南赋税的征收:

在相当程度上,这个地区(淮河流域)的治水是为了保证盐课和其他税收的征收。

综上,明清两代,局部利益需要服从于大局利益。必要的时候,为了大局利益,就需要牺牲局部利益。马俊亚所说的“淮北”,是广义上的淮河以北,既是皖北,也是苏北,皆是明清两代被牺牲的“局部”。

备注:

清代的“泗州”与今天“泗县”的关系:

清代的泗州包括今天的泗县、盱眙县、泗洪县、明光市、天长市,今天的泗县是泗州最后一任治所。

“泗州”作为正式行政区的名称,出现在北周,当时的治所在今江苏宿迁境内。从唐玄宗开元年间到清代康熙十九年,泗州的治所一直在汴河与淮河交汇处,也就是今江苏省盱眙县城的北部(淮河北岸)。康熙十九年,州城被洪水淹没,从此一直到乾隆四十二年,泗州的治所暂时寄居在盱眙县。

整个明代至清雍正三年,泗州是隶属于凤阳府的散州,雍正三年,将泗州升级为直隶州,由安徽省直接管辖。

清乾隆四十二年,将凤阳府下辖的虹县,划拨给泗州管辖,同时虹县改名为虹乡,泗州的治所从暂居地盱眙县搬迁至虹乡。

当年的“虹县”、“虹乡”,就是今天的安徽泗县;被洪水淹没的古泗州城遗址在今天的江苏盱眙境内的淮河北岸。

上一篇:新水墨艺术家徐航个展在京举办 让艺术走向观众走进生活
下一篇:从“四大名著”热看回旋式文化 反映着当代观众对经典的尊重与认可